5月29日上午9:00,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第171期顺利开讲。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了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院长王凤翔教授走进黄河文化艺术季|黄河文化讲堂,在滨州市博物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河海鱼盐:滨州地名的由来》。
“滨州”这一地名是怎么来的?王院长首先从这一问题出发,带领大家细致梳理了滨州的前世今生。最早记载的关于滨州的史料来源于《左传》,夏商之时,滨州一带为东夷之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方国薄姑,国都便是现在的滨州市区南部;周朝时期,姜太公受封于齐,封地齐国位于今天的滨州市区南部;秦汉后期,滨州主体属于渤海郡,博兴县一带属于千乘郡,邹平县一带属于济南郡;隋唐五代建立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元朝实行三县联合称作“州”,而后沾化、蒲城、渤海三县合并,因均靠海所以取“滨”,故命名为“滨州”,这便是滨州城的前世。王院长总结道,从滨州历史变迁中不难发现,“千乘”、“渤海”、“乐安”、“棣州”、“武定”等均为滨州的曾用名,他们都是滨州城市品牌建设和发展的有益组成元素,让古地名在新时代发挥新的生命力量是我们当代学者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
关于“滨州”命名的缘由,有人说因“海”为古代渤海专属名词,所以滨州是渤海之州;还有人说因“河”为古代黄河专属名词,因而滨州是黄河之州,更有人说滨州为黄河三角洲,濒临渤海,历经黄河,因而滨州是河海之州,那么滨州到底是因何命名的呢?王院长引用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 中的“滨州,(后)周显德三年置,以其滨海为名。”总结出“滨州”因渤海而名。
滨州自古便有鱼盐之利、因盐而兴。王院长讲到,根据大量考古证明,西起无棣、阳信,东至滨城、沾化,均发现有盐业遗址存在,并出土了大量生产海盐的专用工具——盔形器、滤器等。这些遗址遗物,一般认为广泛用于商周时期,主要特产是海盐。后周时期设置滨州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食盐专营事务。
只要找准属于滨州人的文化坐标,深刻了解滨州历史,才能满怀文化自信,传承滨州文明。本次讲座王院长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文化视角为现场观众上了精彩的一课,对深入学习滨州历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活动在观众的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