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研究院(原)

当前位置:

首页  孙子研究院(原)  学术争鸣

正文

杜国建:对《孙子兵法》道德思想的研究
  • 作者:孙子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19-12-26
  • 浏览次数:212

《孙子兵法》是一部道德思想鲜明的古代军事著作,他高度概括“道、天、地、将、法”的整体关系,把“道”列为决定和判断胜败的五大因素之首:“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是讲的上下同心同德之道。而对将者则提出“智、信、仁、勇、严也”,这是讲的选才用人之道。在《孙子兵法》看来:有道才会有将、有德才会有仁、有仁才会有义。“道”在军事上起着核心引领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道”从何而来?我们从源头上进行略作研究。

一、“道”与《尚书》的联系

《尚书•尧典》中出现了中国最早记录“俊德”思想的厚德理论:“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意是: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治理天下政务勤劳开明,谋虑明达,诚信恭谨职守,推贤尚善,他的光辉普照四方,明于天地。他善于弘扬社会美德,使自己的氏族亲善;当自己的氏族亲善以后,又辨明部落联盟百官的优劣;百官的优劣辨明了,部落联盟的全体成员才能变得和睦相处。

二、“道”与《六韬》的联系

在 《孙子兵法》中,孙子把伊尹和姜太公视为商周时期的道德楷模。《孙子兵法•用间篇》》中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是说:夏末商初的伊尹五次投奔夏桀,却没有得到赏识,最终与商汤结合。吕尚三次投奔殷纣王,却没有得到赏识,最后与文王结合。姜尚三次辅殷,又三次辅周。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社会大变革中,从归周、辅周、兴周、建齐的人生实践中,确定了姜太公道德思想的社会基础。《六韬•文韬》姜尚最早就提出了“德之所在,天下归之”的道德思想。最早建立了军事道德思想体系。姜太公说:有恩德的国家,天下人才会归附。《六韬•武韬》:“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说君子要首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礼贤下士,才能普惠于百姓。《六韬•武韬•顺启》中:“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从姜太公《六韬》的道德军事思想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姜太公道德军事思想在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是首先要求君子要有德,君子有德,才会德治天下,人民才会顺应德治国家。在姜太公看来,“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说君子要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礼贤下士,才会恩泽于百姓。第二,“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下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是说:民众听从教化就会顺从政令,所以上天清静无为就可以成就抚育万物之事,人民没有多余的负担就可以自然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政。”

三、“道”与《管子》的联系

《管子•立政》中把“道德”定位为治国理政的三本之首。管仲认为:“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管子》认为:一个不具有“道德”的人不能授予爵位任大官。可见,管子也把道德行为、品德修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要求。《管子•论政》说:齐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大意是: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这四条巩固国家的原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从以上《管子》的 “三本”和“四固”的德治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齐国社会和国家治理的道德用人体系。正是由于桓管时期齐国所建立的齐国道德军事体制,才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诸侯国中的德治大国和人才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孙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以齐国为代表的稷下学诸子百家,成为了我国传统德育思想传播的主力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德育教育体系的基础。在齐国德育教育的传播与发展中,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在德治思想的论述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的代表著作中对中国传统德育的社会问题都有经典的论述,建立了中国极具历史地位的德育教育思想体系,对中国德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我们总认为《孙子兵法》是一本纯兵书,但通过今天学习《孙子兵法》,才真正感到《孙子兵法》所揭示的道德世界是孙子军事理论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孙子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生命体;是立道、立德、立天、立地、立军、立国的思想的本质;是新时代研究中国传统军事文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古代著作。


(作者:杜国建,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