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秀儒:塑造中国人的气质品牌——华气
发布时间: 2019-12-04 浏览次数: 144

塑造中国人的气质品牌,建立中华民族新的气质高地,拥有文明大国在世界上的气质话语权——华气。

900多年前,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首写给朋友董传的留别诗中,苏轼就明确地向世人提出了一种气质概念:华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在告诉人们,生活当中,即使身上包裹着粗布劣衣,只要胸中有学问,气质也自然会光彩夺人。或许,有古代超级大家的“映照”,便有了今天立题的所谓“底气”。

一、中华民族的复兴,最根本的是气的复兴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生命维持全在于气。气,可感而不可见,是客观存在,也可谓虚无缥缈。气是物质的,是一种至精致微的物质;气也是精神的,精神活动是在生命功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功能活动,包括人的感觉、思维和情志等等,是机体的一种生命运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一旦气泄了,魂也就没了,便空有生命体征,无异于行尸走肉。因此,历史上往往就是,灭其国先灭其史,伐其国先伐其气。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发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说到底就是先夺中国人的气,让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战而降。

历史上,中华民族最不缺的就是气。“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慷慨过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大盗亦有盗,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刻画和展现了古人的血性与气概。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一次次入侵,随着当权者一次次丧权辱国的妥协与投降,随着中国人遭受凌辱与屠杀的一次次累加,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渐渐没有了,精气神不行了,面对敌人的大屠杀,我们的许多民众竟麻木得任人宰割,几乎没有一点反抗,中国人的元气大伤,伤得太厉害了!抗日战争期间,我们为什么出了那么多汉奸?这都是因为气被人抽掉了,气透支了。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中流砥柱,我们的民族不知会走向何方,中国人的腰杆不知什么时候能直起来。西方人把中国称为“东亚病夫”,是因为中国人的元气快被列强们吸光了!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取得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胜利,中国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大量国人潜意识里总有矮人一大截的感觉,崇洋媚外的思想长期存在、十分普遍,就连足球场上的“恐韩症”都迟迟克服不了。这是中国人“气伤”留下的后遗症。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的困难局面下,毛主席为什么要力排众议,执意抗美援朝?这既是出于战略环境的长远考虑,更是为了灭掉美帝的嚣张气焰,为中国人争口气。这是凡人看不到的深谋远虑。如果没有那场战争,美国人陈兵鸭绿江边,中国人能不异常压抑?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全面的复兴,而气的复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复兴。《孙子兵法•军争篇》鲜明地提出了“治气”的重要思想,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兵法》在倡导与敌“斗气”、向敌“夺气”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养气,在《九地篇》强调:“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这些重要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在“治气”上远超美军,在“斗气”上压垮了对手;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中,我们又在“斗气”上胜过了对手,变被动为主动,让对手“泄气”。这次贸易战,从根本上讲,斗的不是经济、科技,而是心智,是一种气。这次“斗气”,如果中国能赢下来,将是一个伟大的转机,对手和世界都会仰视中国,一切都能好好谈,路走起来也会平坦许多;一旦输了,将长期翻不过身、回不过神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知要延缓多少个时段。

气的复元与盈腾,将是中华民族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二、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民族气质特征

气质,是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泛指人的风格、气度,展现出的是一种吸引人、打动人、征服人的魅力。气质不仅仅表现在个体,也表现在群体,彰显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的个性特征。气质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内在美、精神美,是以人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为基础的,通过对待生活的态度、情感、行为等直观地表现出来。有气质的人或群体,给人带来美感,让人赏心悦目。没有气质,再有钱,穿戴再豪华,人家也看不起你,也会笑你没内涵、没修养,达不到让人敬仰的高度。有气质,才有气场。

气质基于气,气是气质的源头与支撑。没有人格、没有尊严、没有骨气的人,注定没有气质。没有激情、没有斗志、萎靡不振的人,断无气质可言。气养气质,气质也养气。

气质是一个人的明片,一个民族的明片。气质与国运相连,总是打上重重的时代印记。

唐朝人的气质,最鲜明的就是大气。宋朝人的气质,最亮丽的是雅气。明朝中晚期人的“气质”,最突出的是奢气。清朝人的“气质”,最典型的是奴气、病气。汉朝以来,历代统治者最想要的气质,是儒气。当然,明清人的所谓“气质”,是加了引号的,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气质是褒义的。

(一)唐朝人的大气。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胸怀也无比博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诗句就生动体现了唐代人的大视野。唐朝时,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等总数不下3万。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这是影响和决定唐人气质的最大因素。

与明清人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相比,唐代人活得个性得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诸如文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放弃仕进,女子着男装、男子好用化妆品等举动,不过是应运而生。

(二)宋朝人的雅气。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一介武夫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誓约。他对文人的重视,对文化的倡导,对文气的营造,把大宋王朝塑造成了一个文气十足的王朝,使中原进入了一个知识大集合、文化大繁荣、文人大展露的时代。有人说,宋朝的美是充满文人气息的,不拘尘世,高远而略带寂寞。宋朝的文化艺术在宋徽宗赵佶时期达至巅峰。这与赵佶本人的艺术造诣密不可分。他不是位好帝王,但他是个艺术天才,在绘画、书法、茶道、音乐、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极尽才华。他开画院,《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都是他的学生。他是瘦金体、工笔画的创始人。

整个宋朝是清雅的。一本《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也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宋时民间和日常生活中的雅气。

(三)明朝人的奢气。明朝中后期,享受之风盛行。明朝人伍袁萃说,在嘉靖以前,明朝江南地区,是以朴实厚重著称的,士大夫们聊天,都是聊文章,国家大事之类,很少聊享乐的话题。而后来,基本都是聊游玩,奢侈,以及怎么打通官场关节。

嘉靖朝之前士大夫们吃饭,最多就是多点几个菜,而后来吃饭,拉歌姬跳舞唱歌,那都是很正常的。在享受上,不止达官贵人,就连普通百姓也不例外。曾经巡抚宁夏的明朝名将杨博就曾说,即使在宁夏这样的边镇地区,穷人家的女人如果不戴首饰,一样会被人瞧不起的。而那些军户家庭里,如果有谁还过着简朴的生活,那一定会被人笑作迂腐不堪。

(四)清朝人的奴气。满清政权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外来政权,实行奴化统治政策,满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什么“铁帽子王”“不要辫子,就要头”,等等,尽显满人的霸道。统治过程中,不得不用汉人,而又处处防着汉人、掣肘汉人。尽管汉人的智慧、汉文化的优势,慢慢同化了满文化,但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奴气。有些汉吏,常常靠磕头的力度与强度来显示忠心。

清朝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平藩打吴三桂、打太平天国、打捻军等可以,而在洋人面前就拉稀。随着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大清军队的一败再败,割地赔款、出让主权,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任人宰割,国人受尽欺凌;封建官僚与外国殖民者相勾结,坐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满身奴气,反过来又变本加厉地鱼肉奴化百姓。

(五)变异着的儒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此后历朝历代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一直都在做着培养儒气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是带选择性的,注重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产生的往往不是儒家的应有之气,而是从一定程度上异化成为某种迂腐气和奴气。

三、当代中国需要在气质上展现出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范

改革开放四十年让新中国发生了真正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空前提高,不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国际地位、世界影响力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搞项目、经商、求学、旅游,走到哪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手里有钱,吃穿“不差钱”,购物“不差钱”,与人交往“不差钱”,和一些西方人的“寒酸”形成鲜明对照。然而,也许是羡慕嫉妒恨,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并不怎么好。在他们眼里,一些中国人缺乏修养和内涵,甚至就是那种没有什么气质的“土豪”“土包子”。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那些老外们,我们一些国民在腰包鼓起来了的同时,精神层面上没有跟上去,不大讲究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怎么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有些人越是有钱越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有钱而没有气质,注定会成为人们的笑料。这与国运、与国家的国际地位、与文明古国的历史,都极不相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气质形象是一种软实力。法国人优雅的气质举世公认,说起法国人人们不由得高看一眼,敬重三分。英国人颇注重绅士风度,过去的“日不落帝国”现虽已沦落为二流国家,但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日本虽然极力淡化甚至美化它的侵略历史,但日本国民的气质修养反而让日本人在世界上的好感度遥遥领先。韩国人特别注重穿着、装饰、容颜、举止、谈吐等外表,在这方面舍得花气力、下本钱,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品位,气质不凡,这也是“韩流”曾席卷亚洲的重要原因所在。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霸权、霸凌政策,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反感与抵制,就连“站起来”的盟国也越来越不买它的账。可以说,美国的衰退是与它的蛮横之气或说“霸气”紧紧联在一起的,是伴随着这种“霸气”的滋生与蔓延而发生发展的,美国的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低下。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的伤害,莫过于气质形象的伤害,最致命的是伤在随心所欲的无信无德上,伤在“美国至上”的唯我独尊上,伤在咄咄逼人的恶人形象上。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明中断的文明古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中国人在气质上有责任、有能力走在世界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中国人要真正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与尊重,不仅在经济上要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努力改变自己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拥有吸引人、征服人的良好气质。常言说,三代才可能成为贵族。华气的培塑亦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比经济复兴更为漫长但又不可或缺的发展路程。

四、推进以华气为品牌的气质建设

(一)把气质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气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气场与实力。应把气质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与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联在一起,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软实力来建设。

(二)旗帜鲜明地提出“华气”的概念。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独树一帜,又具民族特色,且感自豪的气质表述。华气,体现了一种高雅之气、博大之气、华美之气,又暗含了中华之气,具有时代的引领性、民族的标志性、大国的层次性、世界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何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气质向往与追求?过去,人们夸一个人有气质,动不动就说人家“洋气”。今后,我们气质建设的目标追求应该是:人们称赞一个人有气质时,能情不自禁地说他“华气”。要用华气来凝聚中国人,增强海内外华人的自信、自尊、自豪;用华气来吸引、打动外国人,让他们仰慕和追随。我们今天有高铁、华为这些物质上的名片,将来我们要拥有华气这张精神上的名片。

(三)构建完善的华气体系。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华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信仰有追求;2、有文化有知识;3、有格局有气量;4、有气节有血性;5、有爱心有公心;6、有修养有仪表。从华为人和他们的老总任正非身上,完全可以解读出什么样的气质才是华气。

(四)让中国人唱响自己的气质追求。要从“学习强国”抓起,用知识武装头脑、陶冶情操;强化点滴养成,细化硬化行为规范;培养和树立华气典范,引领气质走向;注重人格塑造,强化气质筋骨;营造一个崇尚英雄和模范的浓厚社会氛围;等等。


(作者:路秀儒,山东孙子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