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灵:历史上的盛世与当代民族复兴伟业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19-11-22 浏览次数: 472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民族复兴是辉煌历史的再现,是更高层次的历史循环,是民族自信、民族繁荣和民族融合三位一体的民族团结与壮大的集中体现。历史上汉唐盛世和其他朝代的繁荣发展,为我们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历史上盛世的四大条件

历史上盛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必须具备四大条件。

一是军事上的强盛。如果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就谈不上国家的统一,即使统一了,国家安全也难以保障。汉唐盛世的到来,与全力以赴发展骑兵集团,弥补军事上的短板分不开。无论是汉武帝时期还是唐太宗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为应对北方匈奴和突厥的入侵,建立了与其对称的骑兵集团,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安全,并实现了战略拓展。与此相反,两宋时期,虽然在经济上,宋代超过其他朝代,物质文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由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战略空间越来越小,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没有军事上的强盛,就谈不上盛世的到来。

二是经济繁荣。汉朝的文景之治使得汉武帝一改过去和亲的传统,发起了对匈奴的反击,全面遏制了匈奴南下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唐朝贞观之治,不仅为唐初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物资支持,而且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经济基础。此后各代,其经济繁荣,都为政治稳定、军队建设、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思想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化的统一,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秦统一六国,但并未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西汉时期,从汉初崇尚黄老的无为思想,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进程,实现了汉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文化,并为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后各朝各代,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即便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它们也都成为汉文化的传承者。

四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上各朝代分分合合,但统一是主流。而进入盛世的朝代,不仅政治清明,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健全。

以上四大条件,成为历史上盛世的共同特征。而我们今天,之所以最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就是因为这四个方面我们都具备了。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指日可待。

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年的发展,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应该看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平坦,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是颜色革命。当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持续的暴乱活动,说明由西方国家支持的橙色革命,离我们并不远。它是敌对势力试图搞乱中国的一次尝试。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超强稳定,打破了一些人的奢望。

二是中美贸易战。当前的贸易战已演变为赤裸裸的国际霸凌行为。它对中国的经济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已经挡不住中国经济大步前行的脚步。

三是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与统一面临外来势力的搅局。外来势力利用“台独”,想遏制中国,“台独”势力则成为他们手上为数不多的几根稻草之一。可以说,今天能找到遏制中国的筹码已经很少,美售台武器的最新升级,就是两种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要防止“台独”势力借助外力壮大自己。

四是文化的分离现象,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以香港的世通教育为例。世通教育原本是扩大学生视野的课程,但在香港,却成了给学生灌输危及国家安全的有毒教育。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教材用漫画,说明中国制造服装、自行车和家电,但中国不制造公平,自由和民主。还有的内容,公然向学生灌输中国威胁论。指出中国是独裁政府,蔑视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危害世界和平。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明白,当前在香港的暴乱活动,为什么一个个都那么明目张胆。而暴乱头目,看上去还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同样是一张张稚嫩的脸,我们常常在中国的卫星发射场可以看到。这之间巨大的反差,令我们深思。

五是军事挑衅。在南海问题上,在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中,美国充当急先锋,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设置障碍。

以上5种挑战,对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言,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挑战是文化分离现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统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分不开。因此,在中国,大家身处天南海北,口音不同,但文化的根是相同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又不断传承的历史基因。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圣孔子就认识到,如果没有齐桓公军事上的强大,我们可能早就披发左衽了。而文化上的一致性,与我们统一的文字和共同守护、传承的经典分不开。它是我们吸取先圣智慧,走进新时代的重要前提。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官兵和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水平,我们把军队办成了一所大学校。在地方,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卓有成效。比如在山东解放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和八路军司令部驻守的沂蒙山区莒南县大店镇,镇政府在省委和驻军的帮助下,开办了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的“识字班”。改变了当地农民几乎是清一色文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我们在全国开展了扫盲运动,而民族地区的扫盲任务更为艰巨。因此,50年代,在一些地区的有关学校就举办了民族班。如贵阳师范学校于1951年举办了民族班,中央团校于1952年举办了民族班,北京医学院于1953年举办了民族班。民族班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急需人才做出了贡献。即便是后来,为弥补义务教育的空缺,我们仍坚持扫盲工作。《伊宁县年鉴》1986年收藏了最新扫盲工作情况:一九八五年初县妇联根据上级有关通知精神,开展了百日扫盲活动。各级妇联负责在各村办了293个扫盲班,其中有159个妇女班,参加扫盲学习的总人数为10121名,其中妇女4160 名,年底经考核验收合格人数为8642名,其中妇女为3341名,妇女脱盲率为80.3% 。

当年的扫盲工作,它不仅仅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传承了统一的文化符号。

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文盲少了,但经典盲、传统文化盲却有大增之势。而那些所谓的独派,其实他们最怕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去绑架我们的青少年。我们必须用当年扫盲工作的热情和毅力,去撒播传统文化的种子,去凝聚中华民族的信心,去开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更加扎实地用文化自信,去迎接各种挑战。

(作者:陈相灵,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