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子学
《孙子兵法》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就是“孙子学”。最早提出“孙子学”概念及其研究范围的是著名军事史家于汝波先生。孙子学是研究孙子及其《孙子兵法》的学说,从功能结构看,包括文献研究、思想研究和应用研究;从内容结构看,包括历代孙子其人其书的研究和孙子其人其书的研究的研究,是历代孙子其人其书研究的层累。由于学术的层累,故孙子学包括旧孙子学和新孙子学。旧和新,都是相对而言。旧孙子学是前代孙子学,新孙子学是后代孙子学。孙子学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孙子》的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训诂、注释、阐发、传述等研究;孙子学的思想研究主要包括孙子的战争指导、战略战术、计谋策略、治兵用兵、军事哲学、军事伦理、军事心理、军事经济、军事地理、军事情报等研究;孙子学的应用研究包括孙子兵法应用于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研究和应用于非军事领域的研究,主要有《孙子兵法》与国际战略、《孙子兵法》与现代高技术战争、《孙子兵法》与军队管理、《孙子兵法》与核威慑理论、《孙子兵法》与高技术战争,以及《孙子兵法》与经营管理、《孙子兵法》与市场开拓、《孙子兵法》与体育竞技、《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等的研究。
二、孙子学文献与孙子文献学
(一)孙子学文献包括《孙子兵法》和历代秦汉时期产生的托名孙子的文献,以及历代对《孙子兵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包括对孙子文献进行的研究的文献。虽然有些文献托名孙子,但是其文献内容秉承了孙子兵法思想,是对《孙子兵法》的扩充和发挥。
(二)孙子文献学是指孙子学中关于孙子文献研究的专门学问,是指对孙子学文献进行音读、校勘、训释、辨伪、辑佚等的专门学问。
三、孙子学是子学的重要内容
兵书自其产生起,就被统治者所看重。汉代三次整理兵书。《汉书•艺文志》》记载,第一次是西汉初期,“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第二次是西汉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西汉成帝时,“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步兵校尉任宏所校兵书成为刘歆向皇帝所奏的《七略》之一略,即《兵书略》。第三次兵书整理形成了兵书置于诸子范围之外的格局。之所以放在《诸子略》之外,主要因为一是兵书数量多,为了编纂方便,需要单独整理;二是因为兵书乃谋国治军之利器,为人主者不肯轻易示人;三是兵家不同于一般诸子,其书之思想直接运用于战争,对国家生死存亡有直接关系。以此观之,古兵书本来属于诸子而实用价值又高于诸子,为历代人主所看重。即使在秦始皇焚书之时,也没提到焚毁兵书,且所焚之书乃民间私藏,而非官府所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看,有传本兵书《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有富含兵法篇章的传世古籍《墨子》、《管子》和《晏子》,有佚本兵书《孙膑兵法》、《守法守令》、《地典》(兵阴阳书);有论兵论政篇章《十官》、《五议》、《务过》、《为国之过》、《起师》等;有文学书《唐勒》(论驭之赋);有《相狗》、《作酱》、《曹氏阴阳》等杂书。由于兵书为秦汉统治者所倚重,故先秦兵书在汉初流传广泛,为统治者所喜爱。总之,西汉刘歆编撰《七略》之时,把天下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辑略为诸类总要,不算图书分类),把任宏整理的《兵书略》纳入其中,而东汉班固撰著《汉书•艺文志》时,又承袭这一做法,把兵家置于诸子类之“九流十家”外,故汉魏以降,一般把兵家置于诸子之外,由此以为兵家不算诸子。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然而,汉代班固对兵书的目录学分类不能改变其诸子学性质。孙子是兵家学派的开创者,孙子学是兵学的主干。在中国学术史上,文武既有分途,又有合一,是分与合的统一。兵家学派与先秦诸子学派一样,具有自己的特征和基本范畴。其基本特征是,重战尚武、以战止战,重法尚仁、刑德兼用,重谋尚诈、通权达变,重利尚功、理性实用。其基本范畴主要有诡道、利动、形势、分合、虚实、奇正、迂直、己彼、主客、敌我、利害、计谋、动静、动藏、智勇、全胜、伐兵、伐谋、伐交等。孙子正是运用这些基本范畴,吸收和借鉴了儒家仁礼思想、道家静柔思想、法家法治思想、阴阳五行家生克思想,创立了与众不同的兵家理论体系,卓立于诸子百家之林。
自《孙子兵法》这部伟大著作诞生之后,便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孙子学。先有《孙子兵法》,后有孙子学。《孙子兵法》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孙子学的形成,因为孙子学是对孙武及其《孙子兵法》研究的学问。有学者把孙子学等同于《孙子兵法》,认为孙子学孕育产生于远古至春秋,其观点混淆了《孙子兵法》和孙子学的界限。远古至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产生的军事著作如《军志》、《军政》、古佚《司马法》,商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及孙武自身的军事、政治天赋和家族背景等,都是《孙子兵法》孕育和产生的重要因素。故我们讲孙子学,应该从战国秦汉讲起,讲兵法则可从商周、春秋讲起。以此之故,若要划分孙子学史的分期,则战国秦汉,孙子学初显端倪,为孙子学的发轫期;魏晋南北朝为孙子学的形成期;隋唐五代为孙子学的发展期;宋为孙子学的繁荣期;元为孙子学的沉顿期;明清为孙子学的复兴期;民国为孙子学的转型期;当代为孙子学的新生期。这既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状况相呼应,又体现了孙子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孙子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并非如阶梯式上升,而是表现为比较曲折的波浪式进程,存在着崇抑共存、外轻内重、治衰乱兴、史略相成、文武合璧、雅俗共赏等特点。析言之,所谓崇抑共存,就是人们对孙子学既有尊崇倚重者,又有贬抑排斥者;所谓外轻内重,就是统治集团对外秘而不宣、禁止传播,而内部则奉为巩固政权、谋取胜战的圭臬;所谓治衰乱兴,就是治世则孙子学不振,乱世则孙子学繁荣;所谓史略相成,就是既有孙子史学研究,又有孙子谋略研究;所谓文武合璧,就是既有武人论兵,又有文人论兵;所谓雅俗共赏,就是既有专深的理论研究,又有通俗的应用研究。这些特点贯穿着孙子学发展始终。
孙子学作为诸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不少目录学著作和子学丛书把它列入子学范畴,而且孙子学本身融会了其他诸子思想,但是并没有学者从诸子学的视角来对《孙子兵法》进行阐释和观照,这种现象到了二十世纪末才有所改观。这固然由于孙子学主要是军事学的原因,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史以来就战争频发,政权高度集中在家族式统治集团手中,文化极端专制,人们的思想被多方禁锢,也是影响孙子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新子学的蓬勃发展呼唤新孙子学的建立(大纲)
(一)新孙子学既是研究孙子的学问,又是研究孙子研究者及其思想的学问,是历代乃至现当代孙子研究及其研究者的学问,是新子学的重要内容。
(二)新孙子学应扩展至《孙子兵法》之后的全部兵法。
(三)新孙子学应融汇现代战争理论。
(四)新孙子学的建立有赖于对孙子学文献的系统整理和孙子文献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桂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先秦诸子学、中国兵学、中国文化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