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欧阳康:从《武经七书》到“中国十大兵书” ——以文献学视角为中心谈我国古代的经典兵书
发布时间: 2019-11-05 浏览次数: 558

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军事文化。而古代乃至近代军事家们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和军事思想,大多是由军事论著保存和体现的,中国历史上素有“兵书甲天下”之称,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从先秦传至秦汉的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后经过挖掘整理,到汉成帝时,著录的兵书已有53家,790篇。其中兵权谋家13家,259篇;兵形势家11家,93篇;兵阴阳家16家,249篇;兵技巧家13家,199篇。汉代以后,历代均有不少兵书问世,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梅花剑竹,各领风骚。

从先秦至清末,我国历代的军事著述卷帙浩繁,难以胜数。据统计,仅保存至今的著名兵书就有500余种之多。另外,在古代被划入经、史、子、集的各类名著中也包含有许多专门谈论军事问题的精彩篇章和段落。这些军事方面的专著及其篇章、段落,不仅对治军作战、培养将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治、外交、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都发挥了巨大影响。总之,我国古代的军事论著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精华,值得认真加以挖掘和整理,很好地继承和弘扬。

兵家存书如此丰富,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士也难以通读。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兵书中,广大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应该怎样切入呢?古今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选择经典,取其精华。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为兵家人物设传,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则著录兵书并进行分类;他们事实上已经为读者推荐出一些经典兵书了。曹操等人为兵家著作作注,也是选取最著名的。从秦汉经魏晋、隋唐至北宋初,保存下来的兵书经过历史的沉淀,大浪淘沙,一些名著逐步为人们所公认。同时,由于纸张的普及,一般的研究者和民间的爱好者有选择地拥有或详读一些著名兵书成为可能。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为配合武举、武学的考试、教学所需,《武经七书》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特征。

《武经七书》确是中国古代优秀兵书的突出代表,但从当代学人研究兵学文化的角度而言,仅仅读这七部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宋神宗以后成书的和此前已成书但因种种原因未被收入的优秀兵书还有不少。

宋代以后,历代学者按照各自的理解,把应读和必读的经典兵书选出来,整理归纳,研究介绍,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仅我们所见近年来出版的就有多种,如:熊武一主编《中国兵书名著鉴赏词典》;于汝波、李兴斌主编《中国经典兵书》;吴如嵩、霍印章《古代兵书要籍选译》等等。可以说是各具特点,间有妙得。但它们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或选取兵书过多,不忍割爱;或篇幅过大,多则难言其“精”;或只选取某些篇章,难免以偏概全;或只选若干种书,一己之见,不得要旨。

直到2013年《滨州学院学报》第5期集中刊出“古代十大兵书论稿”,这个问题才有了突破性进展。该刊选择“十大兵书”的标准是:《武经七书》加上《孙膑兵法》、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算一种书),再加上《曾胡治兵语录》。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十部入选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上述十部兵书虽确为兵书中的精华(姑且不论《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算一书还是二书),但与它们在代表性、影响力、深刻性等方面相比肩(甚至超过)的兵书仍然客观存在。换言之,以此十书作为中国兵书的最高代表作依然权威性不够,难免留有遗珠之憾。

我们在编著《历代兵书精言妙语》、《先秦兵书通解》等时,曾对此问题有过一些思考。我们的看法是,我国传统兵书经典化选编,或者称之为“精品工程”,既要超越《武经七书》的时代局限,也要摆脱国人以“十”为全的传统观念。

以文献学视角为中心来看,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先行确定一下兵书优秀代表作的标准,我们认为,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从先秦至清末,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论述深刻,较少迷信;三是与重要兵家人物、兵学流派及历史事件关系密切,传承有绪;四是类型独特,别具一格,填扑空白;五是雅俗共赏,在学术界和民间均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对战争的指导作用至今仍有现实性,历久弥新;七是其成书、版本、结构、篇幅、文字、史料价值等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第二,我们从存世的500余种“可靠”兵书中用排除法,好中选优,以上述七项“门槛”为主进行衡量,能符合此条件的不过十余种而已。综合两个方面,我们要遴选的经典兵书就呼之欲出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看法也有可供佐证的先例:2011年9月,山东孙子研究会举办了“中国古代杰出军事人物评选会”,来自全国的34位代表评选产生了吕尚、孙武、孙膑、韩信、曹操、诸葛亮、李靖、岳飞、成吉思汗、戚继光、司马穰苴、吴起、尉缭子、秦始皇、卫青、檀道济、李世民、努尔哈赤、郑成功、左宗棠等共二十位“中国古代杰出军事人物”。当然,任何选择性评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首先是那34位代表的权威性如何,标准是什么?都值得推敲;其次是用投票选出整20个人未必十分科学;再次是像伍子胥、田单这样杰出的军事家竟然未能入选,亦可质疑。但如果加以改进并借鉴,用集体智慧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兵书,仍是可以达成的目标。

一、“古代十大兵书论稿”所论述的兵书仍可列入古代经典兵书之内

我们认为,2013年《滨州学院学报》5期“古代十大兵书论稿”所论述的十种兵书(实为十一种兵书,即《武经七书》加上《孙膑兵法》、《纪效新书》、《练兵实录》和《曾胡治兵语录》),仍可以列入经典优秀兵书之列。《武经七书》传世已久,其经典性毋庸置疑。《孙膑兵法》在《汉书 艺文志》中与《吴孙子兵法》并列,其重要性早已为班固所明确,原书虽于东汉末已散失,编纂《武经七书》的宋人无缘得见此书,故未将此书列入,但今人借助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已使得这本失传已久的古书重见天日,自当正其兵家经典之地位。《纪效新书》和《练兵实录》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其书“非口耳空言”,“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语言通俗,结合士卒实际讲道理,易学易记,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代表了明代兵书的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明朝万历壬辰战争时期此书传入朝鲜,就被奉为军事科学经典大量刊印。将此书列入经典兵书之中应无疑义。《曾胡治兵语录》为清末蔡锷操练新兵时所摘取曾国藩、胡林翼的论兵言论分类编辑而成,每章后加评语,以阐发其军事思想,从而使其具有了跨时代的意义。1924年蒋介石更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这部书的重要性,得到了清末民国以来多位军事家的高度认可,且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部兵书,有收官全局之重要性,列入经典兵书也是理所当然。

二、其他可以收进经典兵书之列的作品

“古代十大兵书论稿”所述十种兵书,虽然部部经典,但我们认为,在此之外,还有一些兵书可以列入经典之列。以下就兵书的基本内容和列入的原因一一作扼要介绍。

(一) 《太白阴经》:融三家于一体 不尚谋而持平

《太白阴经》为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为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可见其为时人所重。李筌本是唐代中后期颇有成就的兵学家,但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为其立传,故长期以来并不广为人知,以致对他的历史和军事著作,迄今都还了解甚少。书中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认为只要能够做到这样,“则四夷不足吞,八戎不足庭”必将无敌于天下。从上面所引李筌的“非信义不立”等“四不”之论,和先以“文德怀服”、后以“兵战攻讨”的实践操作程序,他极力主张把道家的“道德”、儒家的“仁义”与兵家的“诡谲”三说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们以为,应当认可《太白阴经》作为一部独特的、博采众家之长的、融道、儒、兵家之说为一体的兵学论著的重要历史地位,将其列入经典兵书。

(二) 《三十六计》:历史遗产 含英咀华 通俗易懂 妇孺皆知

《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三十六计”语源久远,南北朝时已有,而成书时间则大约为明清时期,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传承历史悠久的兵学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古代兵书大多文辞深奥,难于晓读运用,而《三十六计》则能含英咀华,将我国古代的军事谋略思想提纲挈领概括,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为世人所喜闻乐见。书中不少计名、语汇竞能妇孺皆知、吟诵如流,可见此书生命力之雄厚。我们以为,《三十六计》并不重在理论阐述,而是将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化为克敌制胜的计策,每计均有明确的目的和实用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兵谋书中叫绝的普及本,其地位无可替代,应当列入经典兵书。

(三) 《武备志》:编纂体系宏大 堪称百科全书

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茅元仪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获罪遣戍漳浦,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才辑成《武备志》一书。

《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茅元仪对各个问题的看法。全书对明代军事记载最详,不仅选录了先于编者茅元仪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书籍目次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全书五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更为珍贵的是,它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全书附图七百三十八幅,除《手段诀评》和《战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图,生动形象,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看到真实的阵法阵图、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我们以为,《武备志》作为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应将其列入经典兵书。

(四) 《武经总要》:首部官修兵书 科技资料详实

《武经总要》是北宋封建王朝用国家力量来编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它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步骑训练、行军宿营、古今阵法、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历代用兵实例、阴阳星占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论述。其中营阵和武器装备两部分,还附有大量的插图。“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前期的军事制度;“采春秋以来,列国行师制敌之谋,出奇决胜之策,并著予篇,随其效应依仿兵法以分其类目。”极便查找。所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记载了丰富的古代科学资料,尤其是首次比较全面具体的记载了古代各种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有些方面代表了我国宋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些记载则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发现,如指南鱼、火药配方、火箭等等。《武经总要》在科学技术史,尤其是军事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以为,应将其列入经典兵书。

(五) 《将苑》:为将之道 大家之言

《将苑》又称《诸葛亮将苑》、《武侯将苑》、《心书》,后世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诸葛亮之作。但其中许多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相一致。《将苑》的特殊之处在于,历史上从没有一部兵书像它这么全面性地讨论、研究将领,对将领这么求全责备。《将苑》凝结了领导艺术和识别、选拔、任用将领的奥秘,全面阐述了将领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能力和应该杜绝的恶习,以及领兵打仗的技巧、克敌取胜的关键等等,是为将之道的集中总结和反映。很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列入经典兵书。

(六) 《守城录》:守城战法 理念革新

《守城录》作者陈规、汤涛,全书共4卷,约17800字。由陈规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和汤璹的《建炎德安守御录》三部分组成,原各自成帙,后合为一书,刊行于世。该书是我国历史上较早较具体地讲到守城防御作战原则、应变之术、守城准备和战具的兵书。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着重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沟通城内外道路,便利随时乘隙出击。它主张改革城门、城墙、城廓旧制,由原来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的新城防体系,以增强城邑防御能力。并具体阐述了炮在守城中新的使用方法等。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曾诏刻《守城机要》为《德安守城录》,颁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将领效法,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在城池守御方面,战国《墨子 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可谓鼻祖,而《备城门》主要所论在防御敌人攻城器械以及伴随产生的战术,《守城录》则更加着重于对守城战用兵之道的阐发,对后世兵家著作中的防御思想,起到了开端的作用,明清两代多有学人加深研究并拓展其范畴,由于其革新意义及历史地位,应当列入经典兵书。

(七)《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新军操练 以此为范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是清末袁世凯组织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46名军事干才编写的新建陆军操练教科书,全面总结了新建陆军按照西法练兵的过程与经验,对晚清湘淮军营制进行大胆改革,大量仿照西方国家军事操典,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军事上具体运用的典型,成为了清末民初编练新军的教科书。该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编练规范,且在通讯、测绘、地雷水雷等制作和应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近代科技高度。《图说》一书在我国军事发展史特别是晚清民国军事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理当入选经典兵书。

(八)《历代兵制》 兵制研究 开山之作

《历代兵制》,南宋陈傅良撰。全书八卷。历述商周至宋代以来历代兵制利弊得失,对宋代尤为详尽。除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外,该书还以史立论,阐述了一系列有关军制的理论观点,将史料与自己的论点融合,主张寓兵于农、反对冗兵冗官、要求严明赏罚、强调将无重权等等。据有关学者考证,在《历代兵制》问世以前,虽有不少学者结合兵学研究论述过兵制问题,也有人专门研究兵制问题,但有系统、成体系地勾画出两千年的兵制轮廓,并加以详说的专门论著,在该书以前则是没有的。《历代兵制》一书,在中国军事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以其兵制研究“开山之作”的地位,应当入选经典兵书。

(九)《阴符经》 融合道家特色 思维朴素辩证

《阴符经》一卷,共分三章。此书出现于唐朝,旧题黄帝撰,或曰战国末期作品,南北朝时期作品等。古籍书目中往往道家、兵家等类同时收录此书,则是因为其中融合了道家、兵家等诸家的思想色彩。作为一部具有道家特色的军事著作的兵书,《阴符经》以隐喻之词谈论“王政”和兵家权谋。书名“阴符”概括了全书思想内容的核心。对于“阴符”,李筌在注中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意思是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策略计谋必须暗合于自然天道,这里面蕴含了早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书中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为论兵,讲主事专一精神;守时发机;不为声色所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明了事物变化之理,掌握应变之术,天道、人事相参验,随机应变等。在军事思想史上,《阴符经》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如唐代李筌、明代吕坤等进步思想家就受过很大影响,李筌《太白阴经》中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军事辩证法就源于《阴符经》的天道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胡应麟《四部正讹》曰:“夫《阴符》实兵家之祖,非养生可概也。”《阴符经》作为一部具有独特特色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哲学、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应当入选经典兵书。

选取以上兵书,我们是从各部兵书的历史地位以及所论述的各个专门领域角度等方面进行充分考量,结合各书所代表的时代,力图使所选的二十部兵书比较《武经七书》和“十大兵书”的提法来说,能够做到涵盖时代范围更细、军事专门领域更深、代表性更广、学术性更强。尽管如此,由于兵家人物众多、著作浩繁,各位学者研究领域有别、看法不一,所以这种选取意见也仅仅代表我们自己的看法,供兵学界参考、探讨。


作者简介:徐勇,男,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兵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兼职教授;欧阳康,男,天津兵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