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是兵圣孙子的故乡,由于人文优势、地缘优势和广泛对外学术交往的推动,近些年,滨州关于孙子研究、传播、普等方面高质量的专著、专论成果迭出,似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可谓盛况空前,在孙子文化园中应是朵比较耀眼的花。就在9月12号刚刚隆重举办过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重点交流项目——第七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上,又一部孙子研究新作——《孙子兵法通释》出现在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众多嘉宾眼前,成为本届论坛的文化亮点。
《孙子兵法通释》由同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的孙子故里资深学者扈光珉、孙兵编著,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主委孙继业,军事科学院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高级顾问、著名孙子研究专家吴如嵩分别应邀为该书赐序。全书共计273页,24万字,内含近160余幅彩色插图,装帧精致、富于文化与时尚气息。
将《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与大众化传播普及成功融合到一起是该书独特的编撰风格。当前,《孙子兵法》普及读物在图书出版市场并非少见,可是见解独到、质量信服、深入浅出的上乘之作尚属少见,两位著者为此做出了有益尝试。
该书以“通释”为名,意在既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全面周详的通读和通释。书中对孙子的生平事迹和家世源流、《孙子兵法》诞生的时代背景、孙子的兵学思想以及广泛影响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介绍,目的在于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初学者,都能掌握孙子兵法的精要智慧,并从中得到启迪、教益和悟道。因此,也可以说此书有以下特点:
一是通读精解。为便于读者准确弄懂文本原意,编者逐篇对《孙子兵法》十三篇进行篇题题解,依据历代各个注家对十三篇各篇篇目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方便读者在开始阅读全文之前就对全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著者在完成每一篇翻译和注释后,再次对全篇进行“总述”。编者采用的总述方法不同于众多同类版本那样进行打破原文结构重新划分分层次的综合分析,而是不打乱原文逻辑顺序,按照原文结构对各篇的内在肌理进行层层分析,这样做既符合一般读者的理解习惯,也力求接近原著作者的内在逻辑。十三篇每篇的 “总述”是作者多年体悟、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研究心得,与大量同类著作观点相比别具新意,别出心裁。二是通贯古今。相比出版问世的许多相同《孙子兵法》读解或注释类书,本书在按照编者理解选择性选辑部分《十一家注孙子》内容外,尝试性地选择收录了明、清、民国时期著名孙子学注家的注释,经作者广收博采,将不同注家观点悉心筛选后整理出解义详明、贴近原意、符合读者理解能力的诸家集注选,选注采各家之优长,略其重复或繁琐注文辑录而成。阅读经典不是为了回到过去,通读典籍也不能仅限于古人的见识,而是为了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以通向未来。为了处理好文本原意与现实理解之间的矛盾关系,作者在重要的句子或段落之后用“简析”帮助读者进行延伸解读。三是通达智慧。学习《孙子兵法》和兵学著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汲古鉴今,增长智慧。《孙子兵法》之所以穿越两千五百多年流传至今,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其根本就在于其本身是智慧的凝结。就中华文明而言,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孕育了光彩绝伦的中国智慧,而兵学经典就是一份极其珍贵、璀璨夺目的智慧遗产。中国兵学经典构筑起来的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不只是内容博大,卷帙浩繁,而且“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有人评价《孙子兵法》是智慧中的智慧、方法中的方法。
产生于春秋时代战争实践的《孙子兵法》具有脱离了硝烟战场原始厮杀的智慧美感。《孙子兵法》最具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的最高智慧,探究孙子的思想智慧精髓,可谓其在于慎战、不战、备战、善战几个方面。
“慎战”,即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中华兵学最大的特色。中国传统兵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反对穷兵黩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便是《孙子兵法》对待战争所持应有态度开宗明义的提倡和呼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则是对国君和将帅的告诫和警示。中国古代兵家同孙子一样,都是在"兵凶战危"的基础上阐述其军事理论的,他们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战争目的是"以战止战"、"止戈为武"。
“不战”是中华战略文化的精髓。它的核心含义是以谋略制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辉煌的胜利。将其提炼升华到理论层次,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观念的功劳则归于孙子。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全胜思想,受到了古今中外军事家的极力推崇。求全避破,依靠军事力量威慑,力争非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可以说既是传统兵学所追求的用兵最高理想境界,也是现代军事斗争的主导性趋向。
“备战”是中国历代防御型战略传统观念的典型表现。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应当是“我能战且敢战”和“敌不敢战亦不能战”。这种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的先胜战略思想最早为孙子所提出,也就是关于备战的战略理论。
虽然战争一方可以选择不战而胜的道路,却不能保证敌人不选择战争手段。于是,孙子本着现实主义的立场,从最坏处进行战争准备并提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把实力与智慧,理想与现实,现有条件和有待于进一步的争取条件辩证地统摄到一起。
“善战”是《孙子兵法》全书提出的一系列作战指导思想中最具特色,最富价值的内容,也是孙子兵学理论的精髓所在。孙子的“善战”基于其理性求实的认识路线,早于西方军事理论两千多年孙子就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敌虽众,可使无斗”“胜可知”“胜可为”的正确认识论,指出战争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孙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和原则指导战争,给出战争方法论,形成了一个体系。诸如“兵以诈立”、“兵者诡道”的战略指导铁则、争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作战主动权、提倡正确选择作战方向的“避实击虚”、战法上的“奇正相生”、强调集中兵力的“我专敌分”……凡此种种,均突出反映了孙子杰出的作战指导智慧。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精神,文以铸之。《孙子兵法》所代表的中国智慧是民族的血脉,国人精神的底色。《孙子兵法》作为传统兵学文化的主流,影响至深至远,这一文化源流,犹如滔滔东流的黄河长江,荡涤尘埃,滋润着后世中国兵家思想,造就了中国兵学文化的奇观,成为最为典型的中国文化代表符号。
当然本书也还存在些不足,如通俗性、实用性不够,案例的运用与采集也有所欠缺。但瑕不掩瑜,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犹如在孙子兵法研究的海洋中投入一个石块,必定会激起层层浪花,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接踵而来,使孙子兵法的研究形成排山倒海的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