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在战争控制中的思维流程
发布时间: 2015-04-10 浏览次数: 301

       克劳塞维茨在解析战争属性时谈到,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他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注意到的三条不同规律和三个不同的作用就是控制战争的关键因素。而早在2500年以前孙武就对此有了定性的论述,并且依据战争规律特性和不同作用力就战争控制问题像维纳《控制论》描述“黑箱”一样,分阶段地、系统地阐述了操控战争全过程的指导原则。

       一、慎战

       “慎战”是孙武战争观最根本的体现,也是《孙子兵法》对战争控制理论体系中的第一个控制“黑箱”。

       (一)主体——决策者

       孙武指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核心是一个“利”字。围绕这个“利”字,可让君主利令智昏,可以不顾一切发动战争。而决定战争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各诸侯国上层决策圈,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决定了战争的起始。控制住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就间接地控制了战争骚动。因此,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就将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提到了有战争决策权的人眼前,让决策者围绕“大事”去审慎地筹划战争、应对战争。让决策者明白,只有慎重地对待战争,才有可能从与战争这头怪物博弈中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二)目的——全利

       孙子“慎战”思想的目的在于通过“慎”谋求“全”,通过“战”获取“利”。《孙子兵法》中提到“全”的地方有十余处之多。在《火攻篇》中孙子明确阐述战争的目的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个“利”是指的国家最高利益,也是“慎战”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也就是说,不管你情绪如何,兴趣如何,脾气如何,都不是决定战争的依据。决定战争的依据只有一个:国家最高利益。

       (三)准则——“三非”

       孙武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确定了三条准则,一是无利可图的战争不要发动;二是没有绝对获胜把握不要轻易用兵;三是不到危迫之时不要轻易开战。即“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三非”明确地说明,战争的启动:上为利动,中为得用,下为危战。把主动与被动决策战争控制在三条准则上,形成了定量标准,这也是战前战略思维转换为战争实施的分界线。

       (四)基础条件——“有以待”

       “慎战”起于“慎”而终于“战”,而战争的基础条件是“力”。这个“力”是国家实力、军队战斗力、统帅驾驭战争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力是决定能否取胜的根本。因此,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地篇》)孙武讲的“有以待”,一是具备能战之力,二是随时准备应战。只有做到“有以待”才能给敌对方以强大的威慑力,才能给予决策战争的人以是否启动战争的先决条件。

可见,“慎战”是筹划战争的战略思维过程,也是战争控制的组织过程,其理念、目的、准则、基础条件,互为作用,既对内,又对敌,形成战争发起前的第一个“黑箱”控制程序。

       二、不战

       针对如何把战争的破坏力和消耗降到最低,将战争获利提升到最大,孙武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的战争控制理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战争控制“黑箱”机制第二个重大理论原则。同时,也是战争过程与目的最完美的控制结果。

       (一)模式——伐谋

       孙子在《谋攻篇》中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把“伐谋”放到获取战争胜利的第一位。把伐交放在第二位。可见“不战”是以攻心和威慑为基本博弈形式的对抗,结果是“屈人之兵”。当然,“伐谋”的基础是力量对比的悬殊,敌方统治者和将帅的心理承载能力以及战争态势的利弊。没有这些是谈不上“伐谋”的。

       (二)标准——全胜

       战争获取利益最大化标准是“全胜”。“伐谋”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疆土的占有,敌对国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战争的过程,而不是“伐谋”的“全胜”。“伐”是对抗,“谋”是攻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最好的例证。只有在“谋”上,征服敌对国的民心才能取得“全胜”,才是战争控制结果之极致。

       (三)基础——“知”

       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目的,君主和将帅、谋臣都必须做到“知”。在《孙子兵法》中,“知”的范畴包括:知战争规律、知战争消耗巨大的特性、知利害、知胜负、察天知地、知谋、知用间。这七方面的知,决定了胜;没有知,就等于瞎子摸象,战争控制就无章法。就无法“不战”,更谈不上“屈人之兵”。

       (四)前提——“庙算”

       伐谋的基础在于庙算。通过庙算知双方实力对比,谋略优劣,将帅孰能,上下一否,时令寒暑、地之远近险易,保障难易、亏盈。“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计篇》)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形篇》)通过战略概念上和战术环节上的庙算,可得出最终的胜负,而具体的度、量、数、称、胜可以制定出战争方案的每一环节所必须控制的限度、把握的关键点和依据的原则。故“庙算”是“不战”且“屈人”的前提,是战争控制必不可少的程序。

       可见,“不战”就是对战争控制的过程。它是以“伐谋”为体现形式,以“全胜”为标准,以“知”为基础,以“庙算”为前提的一套战争控制法则,是《孙子兵法》中战争控制“黑箱”机制的第二个重要理念。

       三、善战

       如果说“慎战”、“不战”属战争控制的范畴,那么“善战”就可以归到控制战争(作战)的范畴之内。在《孙子兵法》中着重提出了战争的武力冲突一旦发生,将帅的“善战”是控制战争的关键,是战争控制“黑箱”机制中第三个重大理论原则。

       (一)主体——将能

       “将帅孰能”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孙武在《作战篇》中强调:“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同时在《孙子兵法》中用“知兵之将”、“善用兵者”、“善战者”、“善者”、“智将”、“贤将”、“上将”、“良将”、“将能”、“将之至任”、“将之过”、“将之危”、“将之事”等词汇表述统军将帅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必须具备的知识。将帅之能为军队战斗力的核心,也是控制战争的总把手。

       (二)标志——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突出地强调,将帅的“善战”就是在驾驭战争的过程中是否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无论诡道也好,诈立也好,虚实也好,奇正也好,迂直也好,都是围绕着“致人”而作。进攻时他强调:要“避实击虚”,让“敌不知其所守”;防守时要做到“敌不知其所攻”,运动时要“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只要做到了这些,就会“敌虽众,可使无斗。”(以上均为《虚实篇》) “不致于人”就是不为利动,不为惑迷,坚定目标信心,耐心寻找战机,以达成功。善战的标志,就在于找出敌人的致命点和抓住关键时机,扭转和控制战争态势,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目的——“胜败之政”

       孙武认为,通过拼死激战取得的胜利不是高超的指挥艺术。统兵将帅在作战中要能“胜败之政”(《形篇》)必须做到两个把握:一是对“镒”和“铢”的把握;二是对“势”与“节”的把握。也就是说对战争力量筹备与作战时兵力使用的把握和战争态势(作战态势)和攻防环节的把握。对敌打击,要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之性命攸关的部位,“以十攻其一也”(《虚实篇》)。作为指挥作战的将帅,必须“察虚实”、“知五利”、“通九变”、会“造势”、能“任势”。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迷惑对方,创造出有利的作战态势,要用“奇正”和以迂为直的战术,改变不利于我的战争态势。将帅只要做到了这两个把握,胜利就像以镒称铢一样会自动倾斜过来,作战进程也就牢牢地把握在手中了。

       (四)灵魂—速战

       孙武认为,降低战争消耗,减少战争损失,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快战争进程,缩短战争时间。他说:“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篇》)因此,把握战局发展,缩短作战时间,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和关键部位的摧毁性,是战争控制的关键,是灵魂。他强调行动发起时企图要严格保密,军事行动要迅速隐蔽,“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虚实篇》)防守要“藏于九地之下”,进攻要“动于九天之上”(《形篇》)。

       (五)法门——借助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性决定了作战必须面对面进行,不像现代高科技战争,远在几千公里之外就可以实施精确打击,摧毁敌方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要点。因此,当在广阔战略地幅内进行大纵深运动时,军队的保障就显得极为重要。故而,孙武提出了“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作战篇》)。这里的“因粮于敌”在后代拓展成“以战养战”等军事理论。

       在作战过程中,孙武特别重视地理关系、地形条件、天候影响,把这些环境条件当作取得胜利的重要辅助条件。他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统兵将帅要识其害,知其利。利用天候、地形隐其行,借助地形发挥装备的最大威力,限制敌之装备的机动性能和武器的效能。可以说,借助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提高作战行动效能的不二法门。

       只要做到将有能,会致人,善之政,可借力,用速战,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战争实施过程中的武力冲突,因此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以诸多篇幅、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一旦进入武力冲突,“善战”是控制作战进程第三个“黑箱”理论。

       战前的“慎战”,战争启动后的“不战”和战争过程中的“善战”,是孙武战争控制理论体系中三个不可或缺的支撑点,也是三个阶段中各成体系但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孙武对战争控制的思维流程,是全方位的、高智慧的、唯物辩证的。《孙子兵法》不仅指导着过去,也影响着现在,即使在将来,它都是不可多得的“战争控制论”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