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一、对“战争”范畴的广义解释。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分类与演变特点:1、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分类;2、战争形态演变的诸多特点。三、渐趋明晰的主要战争形式与新形态战争的特点:1、渐趋明晰的主要战争形式;2、新形态战争的基本特点。四、战争形态演变对国家战略安全的影响:1、战争形态演变对国家战略安全的影响;2、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危险。
一、对“战争”范畴的广义解释
在讨论“战争形态演变与国家战略安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战争”这一军事范畴作简要的解释。
那么,什么叫做“战争”?《辞海》的解释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辞源》的解释是:“国家或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①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②泛指争斗,斗争。”百度网的解释是:“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这些解释,除《汉语大词典》第二义项外,差别并不是很大,并且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战争的“武装斗争”特性。这些,我们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战争”这一军事范畴的传统理解。不过,自从人类告别了原始形态的战争之后,战争就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独立于其他各种事物之外的社会现象。比如,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发生过某一诸侯国欲打击、削弱别国而巧用经济手段对其发动“战争”的事情。
据《管子·轻重戊》记载,齐桓公曾问管仲说:“楚是一个强国,人民习于战斗。如果出兵攻伐,怕难以取胜,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就用‘经济战’的办法来对付它。”桓公说:“怎么讲?”管仲说:“您可高价收购楚国的鹿。”于是桓公便建造了庞大的鹿苑,然后派人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购买活鹿。当时楚国的鹿价是一头八万钱。与此同时,管仲一方面通过民间购买贮存了国内大约60%的粮食,一方面派人去开山铸币。楚王得知后,对丞相说:“钱币是谁都看重的,国家靠它维持运转,明主靠它赏赐功臣。禽兽不过是一群动物,是明君所不需要的。现在齐国高价买我们的野兽,真是楚国的福分,上天简直是把齐国送给我们楚国了。你马上告诉百姓,尽快猎取活鹿,以换取齐国的财宝。”于是,楚国百姓便都放弃种田而去捕猎活鹿。管仲还对楚国的商人说:“你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你黄金百斤;加十倍,则给你黄金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足够了,国内男男女女都忙着猎鹿。而这时的齐国,百姓储存的粮食增加了五倍。管仲说:“这回可以拿下楚国了。” 于是,管仲让桓公派人封闭关卡,不与楚国通使。粮食不是几个月就能生产出来的,所以当时楚国粮食每石高达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芈(mi3)地南部出售,楚人纷纷归降齐国。结果,仅仅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降服了。而且,齐国还用同样办法降服了鲁、梁、莱、莒等国。不过,有的学者说,这是后人附会,不可信。但战国时越王勾践先向吴国借粮,然后以蒸熟的上等稻谷还给吴国,致使吴国种下的稻子一律不出苗的做法,却与此极为相似。除此之外,勾践还进献良材大木给吴国,诱导其大兴土木,建造姑苏之台,以疲耗其国力;进献美女西施、郑旦给夫差,以消磨其意志。这些,均属武装斗争以外的战争方式。
其实,上述故事也就是《孙子兵法》之《九变篇》、《谋攻篇》所说的“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六韬·武韬·文伐》的“因其所喜,以顺其志”、“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等经济战和心理战谋略,没有什么不可信的。这类事实表明,自古以来,战争的构成就是多领域、多因素、多手段、全方位、立体的,不仅有“武装”斗争,而且还有“文装”斗争,更不要说今天所发生的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的既无“武装”也无“暴力”的奇异战争了。所以,对“战争”这一范畴,我们似应从更为广阔的背景和视野加以界定,或者说将上述传统解释视为狭义的界定,而另外给予它一个广义的解释——将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出于打击、削弱以至于最终瓦解和灭亡对方的目的,而在各种领域里通过任何手段所进行的斗争,均视为战争。这种“战争”,有别于纯军事意义上的战争,似可称之为“大战争”。本文以下所论,就是在此种意义上使用“战争”这一范畴的。
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分类与演变特点
与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样,人类从第一次战争发生的那一天起,战争的形态就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开始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开始是非常缓慢的,其后则不断加速度渐进,甚至有时是跳跃性的,即所谓量变质变的规律。
(一)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分类
对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战争形态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现有文献来看,最常见的是以武器的发展变化为标志进行划分。
国内外一些军事历史专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了五种战争形态,即:(1)以使用冷兵器为标志,军队由步兵和骑兵组成;(2)以使用火药和滑膛枪为标志,军队出现了使用滑膛枪的步兵和使用火药、罗盘的海军;(3)以使用火枪和身管火炮为标志,军队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等诸兵种合成的军队;(4)以使用自动化武器和机械化武器装备为标志,如坦克、飞机、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军队成为陆军、海军、空军、空降兵、防化兵等多军种、兵种合成的比较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力和内燃装置则成为这一组织系统的基础;(5)以使用核武器为标志,以原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军队出现了战略导弹兵种,但这一战争形态只是由美国人开个头,并未真正形成。
有学者认为,第六代形态的战争已经出现,并且第七代形态的战争也即将需要面对。所谓第六代形态的战争,即在核威慑下以使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的战争,如1991~2003年爆发的两次海湾战争即属于这种类型;所谓第七代形态战争,即信息战,其区别于别的形态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不流血,战争双方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生产、保存、加工和处理,制造出遏制以至于迫使对手屈服的无形的威慑力量[1]。
还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对战争形态的演变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战争形态“是社会政治和军事科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将战争区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种形态,前者包括由冷兵器到热兵器直至出现核武器后的各种流血的战争,后者则包括经贸战、科技战和人才战等各种不流血的战争。作者指出,战争形态的整个变化过程,使“我们看到,矛盾的发展在对立统一规律的指导下由量变达到质变,完成了转化,新的形式又在矛盾的肯定形态中走向否定,继而走向新的肯定”这一“内在的规律性”[2]。
笔者认为,以上分类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忽略了冷兵器出现之前的一种战争形态——原始武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同时,以上分类还存在不是过于琐细就是过于简单的弊端。按笔者的理解,若以武器的演进水平划分,人类从第一次战争出现至今,战争形态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原始武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二是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三是热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四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并且,若从指导理念上看,历史上战争形态演变还有一个由“阵而后战”的“仁礼”战争向“变诈之兵并作”的“诡道”战争这一非常重要的演变。在我国,这两种战争形态的转化发生在两千数百年以前的春秋时期。
(二)战争形态演变的诸多特点
在考察战争形态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演变过程的诸多特点。
一是渐进性。即战争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更是如此。比如从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到热兵器条件下的战争,就经过了二三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更不要说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战争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形态变化过程之漫长了。
二是飞跃性,或曰跳跃性。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渐积累的过程,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产生飞跃,于是新的武器出现了,或新的理念出现了,从而会导致战争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比如,马镫出现之后,骑兵出现了,于是长途奔袭、快速追击的战争形式也就出现了;“兵者诡道”的理念出现了,于是“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3]的战争形式也就盛行了。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之前表现的是渐进性,此时表现的则是飞跃性。
三是加速性。即战争演变的周期越来越短,呈现加速度的状态。比如,有文字记载的冷兵器条件下的战争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热兵器出现至今不过七八百年至一千年的时间,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不过百年的时间,战争形态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化着,大有让人目不暇接、难于应对的态势。战争形态演变的这一特点,同样与人类的知识积累有关: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所积累的知识,并不是达到一次“质的飞跃”就无用了,它会与后面连续不停的积累不断“发酵”并产生新的认知“飞跃”的。
四是复合性。新的战争形式出现之后,并不意味旧的战争形式被淘汰,有时甚至不仅未被淘汰,而且还被发扬光大。比如,骑兵出现之后并未淘汰步兵,热兵器出现之后并未淘汰冷兵器,海军、空军出现之后并未淘汰陆军,导弹出现之后并未淘汰步枪……游击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孙武和伍子胥用在了疲楚误楚伐楚的战争中,在两千多年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却被毛泽东同志升华为对付日军一种战略方策,并且由抗日军民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新的形式。
五是难知性。由于保密的原因,一方能够导致交战方式发生变化的新式武器和新的作战理念很难被另一方所掌握,所以战争形式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测,难以事前知晓,从而难以防范。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较早将潜艇用于作战,曾让协约国大吃苦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则让日本在遭受残酷打击后根本还未搞清楚真相的情况下即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