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全胜”思想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5-04-03 浏览次数: 1119
《孙子兵法》诞生于25世纪前的农耕时代,但其思想光芒震古灼今,超越时空,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仍然熠熠生辉。孙子提出的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核心的“伐谋”、“伐交”的“全胜”战略思想,对当前台海两岸如何趋吉避凶,打破僵局,以“不战”、“非战”方式实现双赢,最终达成统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全胜”思想是战略运筹的最高境界和对抗双方全身而结束竞争的最佳抉择
“全胜”思想是孙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孙子针对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频仍的局面,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谋攻”经验,提出了崭新的“全胜”思想。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伐谋”、“伐交”等“非战”、“非攻”手段使敌“全国”降服、“全军”降服,不到万不得已不直接动用武力去“破人之国”、“拔人之城”。其思想核心是:尽量避免战争,力求通过不直接交战的手段使敌方完整地屈服,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战争目标,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的目的;即使战争最终难以避免,也要尽量减少攻城拔寨等艰难激烈的战斗,最大限度降低战争成本。孙子将政治范畴的“伐谋”、“伐交”与军事范畴的“伐兵”、“攻城”结合起来,强调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使其“全胜”思想理智、灵活,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孙子提出的“全胜”战略思想,是一种以保全国家整体安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伐谋”、“伐交”为基本手段,力求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以“非战”手段达成战争目标的战略观,是人类战争史上崇尚的一种理想境界,是夺取军事斗争胜利、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最佳战略选择。据此战略思想,两个尖锐对立、激烈对抗、各执重兵的政治集团,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怒而兴师、愠而致战”,而是首先想方设法通过政治协商、利益互让、外交斡旋、军事克制等“伐谋”、“伐交”方式解决争端,达成彼此目标。这样,既不用“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钝兵挫锐,屈力殚货”,亦可避免“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因“内外骚动”导致“诸侯乘其弊而起”等恶劣后果,并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国家整体利益。
台湾和大陆同出一脉,民族同根、文化同源,但因历史原因和外力干涉而海天相隔,近年又因“台独”浊浪日渐高涨而僵局难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关系到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的福祉安危,关系到台湾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和整体安全。当前,在“台独”势力把持岛内“政权”,持续加速推动“急独”,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如何发挥聪明智慧,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必要的军事手段,坚决反“独”遏“独”,推进和平统一,力避两岸因积怨成仇、处置不当而走向战争,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5000万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和神圣使命。
二、“全胜”思想为台海两岸通过“非战”方式实现双赢、促成统一提供了诸多思路和途径
孙子在《谋攻篇》中,依次提出了实现“全胜”的基本途径,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的这一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我们思考如何以“伐交”、“伐谋”等“非战”方式,以最佳途径、最小代价解决两岸争端、维护台海和平、避免暴力冲突提供了诸多启示。
孙子提出的实现“全胜”的基本途径,具体到台湾问题上:“伐谋”,就是两岸应着眼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着眼两岸民众的福祉安危,尊重彼此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务实灵活的思路、主动打破僵局的精神,着力建构符合双方最大权益的利益互动格局,为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做出一定让步。同时,对那些极力阻碍两岸建立双赢格局的人和势力,特别是千方百计为两岸和谈设置障碍,企图将两岸拖入战争泥潭的“台独”势力,两岸正义的力量要联起手来,运用多种方式坚决予以遏制。“伐交”,就是两岸应注重从战略层面推动交流交往与合作,谋求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解决彼此争端,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内政,决不容许任何外人、外部势力无端干涉。“伐兵”,就是在各种和平手段均告失败,迫不得已采用军事手段时,应本着“威加于敌”、“以战止战”、“以战促和”的目的,通过有限方式传递意图,尽量避免走到“攻城”的地步,防止战事无限度升级。
“全胜”思想符合大陆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也符合台湾的主流民意和最大福祉。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有利于两岸同胞统一后感情上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大陆正处于多年来难得一遇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未来20年又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比任何时候都希望台湾问题能以和平方式予以解决。在这一点上,大陆在做好万全准备的同时,只要还有一线希望,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从岛内情况看,尽管“台独”势力处心积虑地用“正名”、“去中国化”、“公投”、“制宪”、“台独社会运动”等方式企图混淆视听、裹胁民意,但渴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依然是民意主流。去年连宋访大陆后,岛内出现了“双赢论述”与“台独论述”的较量。泛蓝提出的“双赢论述”既未逃避历史事实,又未损害台湾的利益和尊严,在道德和现实层面均对泛绿长期赖以生存的“台独论述”形成强大挑战,令“台独”势力惊慌失措。“双赢论述”的兴起,以及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泛蓝共主”马英九声望不断攀升、“台独”势力的代表人物陈水扁日益陷入困境,充分表明,岛内具有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良好民意基础。
依照孙子的“全胜”思想,目前,大陆与台湾在指向“双赢”、促成统一的道路上,应本着求同存异、先易后难的思路,在以下方面尽快展开合作:
在“伐谋”层次:政治上,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尽快恢复两岸对话与协商,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等统一过渡阶段的问题签署协议;经济上,以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为原则,大力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着手建立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的机制,并从经济方面搭建两岸共同协调机构,为两岸统一寻求可行模式先行探路;交流上,尽早开放直接“三通”,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简化往来手续,鼓励两岸人员相互就学、就业等,加速推动两岸社会一体化步伐;文化上,全方位加强两岸文化交流,通过中华文化的强大亲和力,化解两岸因长期隔绝、不当宣传而形成的心理隔阂;军事上,在一中原则的基础上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建立防止冲突的机制。
在“伐交”层次:双方在达成统一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对方的正当权益和国际处境,共同处理好各自与国际交往的问题。包括对台湾当局的定位问题、台湾在国际上从事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问题。但要把台湾民众渴望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与“台独”势力企图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分裂活动区别对待。
在“伐兵”层次:积极配合双方在“伐谋”、“伐交”层次达成的协商成果,逐步由目前两岸军事上的高强度对立转向缓和,并达成彼此互信、一致对外的原则,在确保两岸航线安全及维护南海、钓鱼岛领土等方面,联手保卫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
总之,如果两岸都能处理好“伐谋”、“伐交”、“伐兵”层次的协商与合作,都选择最佳战略路线,就有可能避免出现“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生灵涂炭的局面,达成互利双赢,促成和平统一。诚如此,则是两岸民众之洪福,中华民族之大幸。
三、承认一中原则、追求终极统一,是海峡两岸达成“全胜”境界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两岸关系之所以僵局难破、对峙加剧,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不再把追求中国统一作为终极目标,并将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民众自身利益对立起来加以否认,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承认自己是五千年历史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然而,一个中国是历史的、文化的、地缘的、血缘的,更是现实政治的。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决定两岸关系性质的根本因素,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此问题上,台湾当局有两点必须明白:其一,是否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上来,是决定两岸关系最终走向战争还是和平的关键因素,大陆在这个问题上不会有任何的妥协和让步。其二,回到一个中国原则,是化解两岸僵局、避免危机乃至战争的唯一出路。
近几年,大陆考虑到台湾问题的历史与客观现实,也为了扩大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阐释,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既表现了大陆方面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很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表明了大陆方面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面对两岸关于“一个中国”政治内涵的争议,笔者认为,似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以“中国观念”来搭建两岸关系走向以统一为目标的整合构架。事实上,自1980年代两岸开始交流交往以来,以“中国观念”为纽带的两岸关系整合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经贸联系、人员往来、文化体育交流、科技合作,还是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双方接触的基础是在一定层面上秉持着“中国观念”,“中国观念”已成为两岸尚未统一之下“维持往来的最大中介”和“缓解冲突的最大凭借”。
“中国观念”是指两岸各阶层民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行为和民族精神的普遍认同;对发展两岸关系的良好愿望和各种构想;也包括因政治分歧在处理两岸关系中采取的一个中国,但在涵义上有不同的认知。这些共识与分歧,构成两岸关系的“中国观念”,成为两岸在内战仍在延续、敌对状态仍未结束之下,能够和平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两岸的“中国观念”在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比较容易沟通,并易于形成共识,但在政治涵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并集中体现在两岸在国家认同上的对立。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国家认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法统之争。民进党上台后,由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在国家认同上的矛盾就转化为统“独”之争,从而改变了两岸国家认同矛盾的性质。
打开僵局,化解危机,需要用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也可用其他层面的共识来渐次化解,这样才能使政治谈判具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和广阔的智慧空间。只要两岸秉持“中国观念”,以“中国观念”整合两岸分歧,不因在“中国观念”上的政治分歧影响到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和对两岸文化同一性的认知,不为在“中国观念”上的政治分歧限制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甚至制造分裂中国,那么,“中国观念”将成为两岸打破僵局,以“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驱动力。
鉴于当前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现状,在此就两岸通过“伐谋”、“伐交”层面的协商趋吉避凶,走向双赢,提出以下建言:
(一)当务之急是台湾当局先回到一个中国立场上来,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承认“九二共识”。
(二)在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后,两岸尽早恢复接触和协商谈判,尽快通过政治议题的磋商进入全面的政治谈判,先就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协议。
(三)在认可对方一般法律体系之有效性的前提下,从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建立两岸共同协调机构,制订两岸通行的处理相关问题的规范和条文,确立相处的大框架,为未来的统一寻求模式。
(四)参考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的经验,依据台湾问题的特殊情况,在两岸关系发展和谈判解决统一问题的过程中,尊重“治辖权”互不统属的客观事实,各自进行相关法律的修订,创造条件,实现有关未来国家统一形式的逐步调整。
若能如此,则两岸即可达到“全胜”的双赢目标,其好处可用以下40个字概括,即“一个中国,谈判协商,两制并存,永久和平,经济一体,政治差别,社会融合,文化交流,国际尊严,军事互信。”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孙子“全胜”思想所强调的“不战”、“非战”,是指不到万不得已,尽量避免与敌方直接交战,而并非完全放弃武力,毫无原则地回避战争。具有决胜能力的“武备”始终是“全胜”的后盾。如果“台独”势力错估形势,误将大陆在“伐谋”、“伐交”层面的和平努力、仁至义尽的做法视为软弱退让,继续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那么,大陆方面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将慎战而不惧战,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对“台独”分裂势力“战必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