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上午9:00,在滨州交通发展集团611会议室,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副主任孙永副教授、学术骨干朱玲玲副教授带领大学生研究团队的李潇涵、孙宁馨、刘瑞珍、司马晴晴同学拜访了滨州交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李辉先生。
邢长远老师介绍了前来拜访的师生情况和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工作开展情况。李辉先生对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畅谈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
李辉先生提到自己从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经发表诗歌作品600余首,先后出版诗集3部、纪实文学集1部,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参加第二、三、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入选《诗刊》“每月诗星”和多种选本。
李辉先生特别提到纪实文学《生命的骑迹:三枚心脏支架伴我单车挑战极限》的创作经历。2013年,李辉先生带着三枚心脏支架,骑一辆公路自行车,11天半骑行2155公里,爬高11121米,完成了从鲁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黄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头的极限挑战,创造了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一次连续骑行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爬升最高、强度最大的纪录。这本书承载了李辉先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担当。作品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李辉先生曾多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青海卫视录播节目,到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励志演讲,传递正能量。2017年12月,李辉先生获得全球公益大奖“巴肯邀请奖”和2万美元奖金。随后李辉先生将2万美金奖金全部捐赠给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
李辉先生提到2014年之后,自己放慢了诗歌创作的节奏,但并未停下创作的脚步,李辉先生现场与师生们分享了多首他最新创作的诗歌。
李辉先生还谈到了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在对诗歌的定位上,李辉先生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桂冠,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创造之一,是引领人类良知和精神前行的灯塔。在诗歌评判标准上,李辉先生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永远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金标准,衡量一首诗的好坏,不要看它是什么“体”,而要看它是否具备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诗歌创作方向上,李辉先生提出要坚持有难度的写作,但强调要有感而发,反对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无病呻吟。在诗歌创作理念上,李辉先生认为诗是语言的艺术,不是华而不实的文字游戏;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照,不是停留在世界表面的浮光掠影;是表达生存历程的欢乐与忧郁,不是虚张声势的喧哗和呻吟;是时刻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不是对事物的夸夸其谈。
接下来,李潇涵同学简要介绍了大学生研究团队对李辉先生文学创作的研究情况。李辉先生与到访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回答了师生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如何协调工作、生活、文学创作这三者关系上,李辉先生认为实现工作狂人、运动铁人、激情诗人三种身份的平衡是其人生的追求,要勇于追梦、永不言弃、快乐工作、精彩生活;在诗歌创作如何面对生活上,李辉先生认为诗歌是精神的高地,但生活永远是诗歌创作的土壤,生活中最普通、最低层的人和事往往更容易触动内心,诗人对生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诗歌对生活要有开掘深度;在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上,李辉先生提到自己的诗风变化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自己经历的事情(如心脏手术)有很大关系。在目前诗歌创作特点上,李辉先生提到在内容上既有个人心象的表现,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语言上更注重简洁、平实,更讲究语言的锤炼。此外,李辉先生还特别提到诗歌的价值在终极意义上还是要体现对人的关怀,诗歌价值的实现在于读者的认可和社会的传播,诗歌创作要照顾广大人民的文化接受程度,让每个人都愿意阅读,有所思考。
通过与李辉先生的深入交流,师生们对李辉先生的诗歌创作理念和创作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次访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